鹤峰县农产品容美茶
容美茶为新创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1979年。产于鄂西南鹤峰县。鹤峰古称容美,容美茶因此得名。
(一)自然环境
鹤峰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武陵山区,北纬29038’—30014’,东径109045’—110038’。东与湖北省五峰县接壤,南与湖南省石门县、桑植县相连,西与湖北省来凤县、恩施市、建始县毗邻,北与巴东县相依,娄水河贯穿鹤峰全境,蜿蜒于大山深谷之中。
鹤峰县地处亚热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雨热同季,湿润多雾,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境内最低海拔194.6米,最高2095.6米,高差达1901米。全年日照时数,低山为1516小时,二高山为1342小时,高山为1253小时。年平均气温,低山为15.5℃,二高山为12.2℃,高山为9.8℃。年平均降水量在1700毫米,无霜期220—260天。
鹤峰县山高坡陡,森森茂盛。土壤多为红黄壤,含有机质丰富,PH值4.5—6.5之间,适于茶树等多种经济作物生长。特别是鹤峰县土壤含硒元素丰富,天然富硒茶资源十分广阔。据浙江农业大学硒素研究室分析,鹤峰茶叶平均含硒量为0.23毫克/千克,高硒区为1.16毫克/千克。经初步测算,全县富硒茶年产量为3000吨,是我国最大的富硒茶商品基地。
(二)茶树品种
鹤峰县栽培的茶树品种,属中小叶群体品种。1976年和1980年,县农业局曾两次开展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并筛选出43个优良单株。通过10余年的选育,现有2个品种于1993年通过州级鉴定,确定为该州推广的茶树良种。《鄂西高效农业指南》一书,详细记述了这2个品种的特性,现摘录如下:
恩苔2号:系鹤峰县走马茶场苔子茶中选出的优良单株扦插繁殖而成。1977年1月出现连续7天-130的低温,同片茶园均有不同程度的冻害,惟该株系仍青枝绿叶而中选。区试结果表明:1990年夏秋连旱,同块茶园茶树均停止生长,有的甚至枯枝落叶,惟有该品种仍能萌发秋梢,表现出惊人的抗逆性;产量在二高山地区比福鼎大白茶高40.5%,内在品质优良,氨基酸含量春茶4.17%,夏茶2.05%;儿茶素含量春茶145.49毫克/克,夏茶183.91毫克/克;咖啡碱含量春茶4.7%,夏茶5.2%;茶多酚含量春茶23.8%,夏茶34.46%;水浸出物春茶?1.21%,夏茶46%;酚氨比值5∶7,适制绿茶;夏茶的酚氨比为16∶81,适制红茶。内含物除氨基酸含量低于福鼎大白茶0.49—0.79%外,春夏茶其余指标均高于福鼎大白茶,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均高于槠叶齐。该品种株高150厘米,树幅140厘米,树姿半直立,灌木型,分枝密,角度小,株型紧凑,适于密植,是密植速成栽培的理想品种。叶长椭圆形,叶长6.1厘米,宽3厘米,小叶类,叶片向上斜生,分生角度小;1芽3叶长8厘米,重0.56克,发芽力强,发芽整齐,嫩叶黄绿色,老叶浓绿,梗粗芽壮,持嫩性中等。
该品种推广可扩大茶树栽培地域,解决二高山以上地区冻害频繁的问题。在恩施自治州茶园立地条件差,灌溉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对于提高产量,降低灾害损失有现实意义。
鹤苔早:系鹤峰县走马茶场从“苔子茶”群体中选出的优良单株,系扦插繁殖而成。小乔木型,中叶类,树姿半开张,叶长椭圆形,叶质较柔软,育芽力、抗逆性均强,芽叶黄绿,1芽3叶长7厘米,内含物中茶多酚比福鼎大白茶高7%,氨基酸含量接近,儿茶素总量为138.91毫克/克,咖啡碱为3.17%,制出的红茶品质优良。产量较福鼎大白茶高28.77%,突出优点是在二高山地区春茶萌发较福鼎大白茶早15天,开采期早10天左右,是难得的早芽种,可在鄂 西茶区大面积推广。栽培时要注意定型修剪,较常规品种低5—7厘米,每年轻修剪时间提前15—20天,无冻害地区应在年前进行。
(三)历史沿革
鹤峰是著名的茶叶之乡,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西晋时的《荆州土地记》中就记载:“武陵七县通产茶”。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也说,“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又说,“南山以峡州上”(指茶的品质)。1867年,鹤峰第一任知州所创县志就有这样的记述:“容美贡茗,遍地生植,惟州署后数株所产最佳……味极清腴,取泉水煮服,驱火除障,清心散气,去胀止烦,并解一切杂症”。迄今为止,民间还流传着“白鹤井的水,容美司的茶”之神话故事,传说将容美茶向土司、黄帝进贡时,杯中呈现出一对白鹤飞舞的景观。
1949年后,茶叶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1976年以后,全县大力推广密植速成茶园栽培技术,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大幅度上升。全县现有茶园6700公顷,年产茶4500吨。过去主要生产“宜红”茶,1990年后实行“红”改“绿”,主要生产炒青绿茶。为了充分发挥茶叶自然品质的优势,增加花色品种,提高经济效益,鹤峰县国营走马茶场自1979年起,在生产出口红茶的同时,恢复创制成功特种绿茶——容美茶,该产品属条形烘青茶类,选料精细,制作精致,品质独特,受到省内茶学界的称赞。1983年,容美茶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地方名茶之一,并收入《湖北名茶》第一集。以后,容美茶多次在省、州名茶评比中获奖,1986年被授予省优质产品证书。容美茶是被称为“湖北茶叶第一县”的鹤峰创制成功的第一只名茶,也是湖北省最早的名茶之一,现已收入公开出版的《湖北名优茶》、《中国名优茶选集》等著作中,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一书中,专门记述了容美茶。日本松下智先生曾来鹤峰考察,在其《中国名茶之旅》书中,将容美茶介绍到了日本及世界各国。
(四)采制技术
采摘:正常年景3月上旬开始采茶,一直可采到9月底。全年采摘批次在20次以上。采摘标准:特级为一个单芽,一级为1芽1叶,二级为1芽2叶(初展)。要求提手采,不损伤芽叶,不采紫芽、虫芽,不带鱼叶。采摘时间以晴天上午、下午和阴天为好,不采雨水叶、露水叶。采下的芽叶防止日晒,轻拿轻放,及时送厂加工。
摊放:鲜叶进厂后,用干净的竹簸在室内摊放,厚度1—2厘米,时间3—5小时。中间翻动1次,动作宜轻。
杀青:用小锅手工杀青,将锅温烧至130—150℃,投入鲜叶150—200克,先闷炒1分钟左右,待叶温升高后,改为双手反复抛炒,2—3分钟后降温至100℃,续炒2分钟左右,待叶质变软,叶色暗绿,清香显露,杀青叶含水量60%左右时出锅。
摊凉:将杀青叶迅速抖散薄摊于干净竹席上,时间15—20分钟。
揉捻:摊凉的杀青叶,放入竹簸中揉捻,以手握茶沿同一个方向旋转,开始用力宜轻,待初步成条再加大力度,中间解块2—3次,至芽叶基本成条即可,避免茶汁挤出过多。
搓条:锅温70—80℃,投叶量为两锅杀青叶,先抖炒1—2分钟,然后抓茶合掌搓条,先轻后重,掌面放平,作单向搓 转,将茶条徐徐搓落于锅中,反复进行,经8—10分钟,茶条卷紧,白毫初露,含水量达20%时,即可提毫。
提毫:是发挥茶叶香气和形成容美茶特征的关键工序。仍在锅中进行,锅温50—70℃,采取抓、理、搓等手法,用力匀和,使茶条更直,锋毫显露,约至九成干时出锅。
摊凉:提毫后将茶摊于干净竹席上,散热回潮,时间20—30分钟。
干燥:用特制的篾织烘笼进行,笼下放燃烧充分后的炭火。烘笼中先铺一层牛皮纸,然后撒上茶,笼内温度80—90℃,时间60分钟。中间下火轻轻翻动2—3次。后期降温至60℃左右。当茶叶用手指一捻即成粉末,含水量约4—5%时下笼。
加工成为成品的容美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条索紧秀显毫,色泽翠绿;内质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绿匀整。经检测,容美茶内含品质成分含量为:氨基酸平均3.36%,茶多酚平均32.56%,咖啡碱平均4.16%,儿茶素总量平均142.85毫克/克。容美茶含硒量平均为0.35—0.75毫克/千克,1991年浙江省科委组织茶叶、医学、土壤等科学专家进行了成果鉴定,将该类茶命名为“天然富硒茶”,推荐为缺硒地区的保健饮料。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祖生品饮该茶后,欣然题词:“中国鹤峰,盛产名茶,香高味醇,名扬全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视察鹤峰时也挥笔题词:“云雾山中有好茶”。
鹤峰容美茶1994年被纳入国家富硒茶综合开发项目,现已投入批量生产。产品销往武汉、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富硒茶珍品。
(注:本文原载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九·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名茶志》,2000年12月出版。该书由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万宝瑞任编委主任,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王镇恒、王广智主编,著名茶学专家陈椽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