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创!恩施州出台中药材趁鲜加工规范,激活“华中药库”百亿产业链
(通讯员 李良兵)近日,州卫健委、州农业农村局、州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恩施分局联合印发了《恩施州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从质量管理、机构与人员、产地加工基地选址、厂房与设施设备、产地加工、包装、放行、储运、文件管理、质量控制、投诉、退货等方面对中药材产地加工(含趁鲜切制)全过程进行了规定,为切实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产业标准化、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是恩施州中药材产地加工标准化质量提升重大成果应用,填补了全省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规范空白,为高质量打造百亿级中药材产业链注入强劲动能。

素有“世界硒都”“华中药库”美誉的恩施州,是全国传统的九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有药用植物资源202科、881属、2258种,资源种类占全省的76%、全国的20%;已形成商品的中药材有282种,约占全国的23.5%。
近年来,恩施州市场监管局联合多部门抢抓“质量强国”“质量强省”战略机遇,以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为引领,聚焦中药材100亿元产业链培育工作重点,依托中药材产地优势,积极争取省市场监管局的大力支持,将恩施州中药材产地加工标准化质量提升纳入省级产业链质量提升项目,积极破解传统加工环节标准缺失导致的品质波动、附加值低等发展瓶颈,着力推行“五个统一”(统一基地规划、统一种子种苗、统一种植技术、统一投入品管理、统一产地初加工技术),制定《恩施州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和《黄连、黄柏、川牛膝趁鲜切制加工技术规程》《天麻栽培与产地初加工技术规程》等省级地方标准,健全中药材标准化体系。
通过中药材产地加工标准化质量提升,产地中药材产品质量、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持续擦亮了“华中药库”金字招牌。自推广中药材趁鲜加工技术以来,年中药材效益增加4000多万元,带动运输行业增收800万元,为农民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增收900万元,实现药材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