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党建“破壁” 带富一方茶农

全媒体记者 龙炳杰 通讯员 吴 婷 郭艳丽

在武陵山余脉的云雾秘境中,鹤峰县铁炉白族乡2.3万亩茶园如翡翠阶梯镶嵌群山,194.6米至1250米的海拔落差,形成立体生态系统,滋养出1.83万亩有机转换茶园,占比达79.6%。如今,这片绿叶经济正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模式,通过规模化种植、欧盟标准管理,联动本地龙头企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增收的强劲动能。

党建领航  有机茶村“出圈”有道

骄阳似火,挡不住茶村的勃勃生机。7月9日,有着“茶香画卷”美誉的铁炉白族乡细杉村,连绵起伏的茶山郁郁葱葱。苍翠茶山间,隐藏着党建赋能有机茶村成功“出圈”的秘诀。

茶园里,村民忙着进行人工除草、施有机肥料等茶园日常管理作业。

“现在第一季、第二季茶叶已采摘完成,第三季茶叶预计7月中下旬进入采摘期。”茶农蔡莲芳介绍,现在的有机茶鲜叶收购价每公斤160元,是普通茶的3倍。

自2014年铁炉白族乡启动有机茶发展以来,细杉村便对辖区内六、七、八组共1200多亩茶叶实行有机茶转换试点。如今,细杉村有机茶种植基地面积达4800亩,并开设了1家规上茶企和11家茶叶加工厂。

“得益于乡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村党支部的接续引领,细杉村有机茶产业蓬勃发展、企业不断壮大。”鹤峰红辉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朝辉说。

多年来,细杉村党支部持续强化战斗堡垒作用,创新推行“支部+企业+党员+农户”联动发展模式。细杉村党支部书记张传波介绍:“在这个模式下,我们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让村里的有机茶产业走上正轨,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细杉片区茶产业党组织负责人张传波介绍,村里制定了有机茶管理规范,组建党员监督队。不仅打造了一片“无农药、无除草剂”的绿色净土,还针对土壤改良、施肥标准、病虫害防治手段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茶叶品质关乎全村茶农的生计,容不得半点马虎。不能让农药和除草剂进入茶园,这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产业负责。”作为党员监督员,张朝凯每天都会到茶园巡查,检查每一棵茶树。

正是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让细杉村的有机茶凭借质量成功“出圈”。2014年至2025年,有机茶鲜叶收购价从每公斤20元跃升至每公斤160元,茶农收入从每年每亩2000元增至6700元,全村茶叶产值也从起初的万元增加至亿元。

抱团聚力  茶产业链党组织“破局”前行

“当下市场竞争激烈,各村单打独斗不可行。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基层,助力各村整合资源、抱团发展,方能让全乡茶产业发展行稳致远。”“干部素质提升大讲堂”上,乡党委书记游钊对党员干部提出要求。

6月4日,铁炉白族乡组织干部前往江西省婺源县、湖南省桃源县等先进茶产区考察学习。考察期间,干部们深入万和茶业、匠湘者茶业等优秀茶企,与当地从业者交流,全面了解产业规划、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回乡后,考察团立即组织开展多轮茶产业发展专题研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出茶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举措。

经走村入户、多轮商讨,该乡定下以党建链串联起产业链模式,发展茶产业。通过整合细杉村、马家村、犀牛村、三旺村的资源,6月9日,细杉片区茶产业链党组织正式运行。

党员王经凤是村里有名的茶叶经营户。她不仅要管理自家7亩茶园,还主动认领了片区438亩有机茶的管理任务。她常常打趣道:“既是茶农也是‘经理’,当茶农是为了管好自己家里的茶园,当‘经理’是为了给村里当好茶叶管家。”

“只有大家的茶叶品质都提上去,咱们片区的有机茶产业才能越做越大。”多年来,王经凤潜心钻研有机种植技术,将自家茶园打造成示范基地的同时,还毫无保留地向其他茶农传授经验。

从“各自为战”到“握指成拳”,如今,茶产业链党组织充分发挥“红色中枢”引领作用,通过实施茶园共管、标准共建、质量共控、人才共育等有力举措,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我们将以‘党委领航、资源聚合、链式发展’路径,从‘单村突围’到‘四村协同’,推动茶产业稳步前行。”张传波满怀信心。

全链赋能  “红色引擎”激活产业活力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服务就扎根到哪里。细杉片区茶产业链党组织将“红色力量”精准注入种植、加工、融合各环节,激活产业“一池春水”。

在种植端,党组织集结党员技术骨干与农业专家,成立“红色智囊团”,深入茶园开设“田间课堂”,2025年以来,“田间课堂”已开设14次,培育出大批“田秀才”“土专家”。

此外,“红色智囊团”通过定期举办种植技术讲座,现场示范枝叶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操作,及时为茶农答疑解惑。85名党员技术骨干分片包干,与茶农结成帮扶对子,提供技术指导,保障茶园管理科学规范。

在加工环节,党组织积极“牵线搭桥”,推动乡域内3家茶企、21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加工坊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同时,帮助企业引进精制加工生产线,提升茶叶加工效率与质量。

张朝辉指着今年新引进的精制加工生产线说道:“有了这条生产线,茶叶的加工效率和质量都提高不少,以后肯定能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在党组织协调下,各村茶厂共享设备和技术人才,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帮助企业引入先进加工工艺,开发多样化茶叶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茶产业链党组织确保每一批出厂茶叶品质合格,全力打响铁炉白族乡茶叶品牌。

茶产业链党组织还着力打造“红色凝心磁场”,凝聚各方发展合力。组建12支党员先锋队和青年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和助农服务;邀请60余名本土企业家、人大代表、返乡能人、党员骨干等共商发展大计,为产业升级建言献策。

“建议规划错车道和避险港湾,保障运输安全。”三农茶业负责人谷海燕说。

“建议打造‘茶果旅’立体农业模式,一亩地的综合收益能从3000元提升到5000元以上。”返乡创业能手张恒建议。

……

如今,在党组织引领下,铁炉白族乡茶产业蓬勃发展。茶叶种植规模持续拓展,品质稳步提升,品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细杉片区茶产业链党组织宛如一条坚韧的“红色纽带”,将原本单打独斗、零散经营的茶产业紧密串联,推动其向协同发展、全链升级的方向大步迈进。

本文转载自恩施州农业农村局